林永健发文批某顶流演员排场大:自带“编剧团队”进组

10月14日,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林永健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《精品是怎样炼成的》一文,犹如一颗投入娱乐圈静水的深水炸弹,瞬间激起了千层浪。文中直指“某些顶流演员排场很大,自带‘编剧团队’进组,随时准备给剧本‘动手术’”,这番不留情面的批评,精准戳中了当下影视行业的痛点。

林永健发文批某顶流演员排场大:自带“编剧团队”进组插图
林永健发文批某顶流演员排场大:自带“编剧团队”进组插图1
林永健发文批某顶流演员排场大:自带“编剧团队”进组插图2

作为国家一级演员、中国视协副主席兼电视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,林永健的发言绝非空穴来风。他犀利地描绘出一幅行业“畸形图景”:当演员带着私人编剧团队进驻剧组,剧本便时刻面临被“凌迟”的风险。作品极易沦为“明星定制款”,导致剧情逻辑稀碎、人物塑造崩坏。导演则陷入两难困境——若全盘妥协,等于放弃了艺术主导权;若强硬拒绝,又可能激化矛盾,影响拍摄。对此,林永健一针见血地呼吁演员认清责任:“戏好了,演员是最大受益者;戏垮了,演员也是责任人。”

这场乱象的背后,是资本逐利催生的恶性循环。林永健痛批部分制片方“选角只看粉丝量”,为了数据好看、招商容易,纵容流量演员的特权行为,形成了“用流量明星省心省力”的扭曲逻辑。结果便是“强行喂饭”式选角——不顾角色背景、性格与地域特征的匹配度,硬塞进不符合设定的明星,严重破坏作品真实感,引来观众强烈反感。
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林永健以自己在《生万物》中饰演的农民“封二”为例,通过苦练鲁南方言、精准刻画算计时的眼神细节,证明了即使外形受限,扎实的演技依然能塑造出鲜活的小人物。这一正面案例,无疑是对“天价片酬却挤压制作预算”现象的有力回击。他进一步批评部分编剧脱离现实,“在酒店空想民间疾苦”,呼吁创作必须深入生活肌理——了解农资价格、体察年轻人压力,让作品真正成为“时代与百姓悲欢的载体”。

林永健发文批某顶流演员排场大:自带“编剧团队”进组插图3
林永健发文批某顶流演员排场大:自带“编剧团队”进组插图4

针对制作环节,林永健提出关键建议:制片方应将资金“花在看不见的地方”,投入剧本打磨、历史考据等核心环节,而非盲目迷信流量效应。他更直言:“观众不是不喜欢长剧,只是不喜欢又长又难看的剧”,道出了大众对优质内容的迫切渴望。

此文一出,迅速在舆论场引发连锁反应。大量网友呼吁直接点名涉事演员,认为模糊表述易引发粉圈互撕、误伤敬业艺人;另一派声音则支持批评应针对行业现象,点名可能激化矛盾,主张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。这场争议恰恰证明:当“排场”凌驾于艺术,“特权”践踏了创作,观众的耐心已消耗殆尽。

归根结底,这场由行业权威发起的“手术刀式”批判,切割的不仅是剧本的腐肉,更是影视工业泡沫的脓疮。当流量明星的“随身编剧”与艺术的初心狭路相逢,是继续纵容资本“喂饭”,还是回归演技“下菜碟”?答案,或许就藏在每一个从业者能否真正听懂这场警钟之中。

标签